左传之子鱼论战

最近晚上有空的时候,喜欢阅读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。本篇就是最近读到的一篇,有所感触,遂记录下来。

结合战国时,燕国集六国之军,派乐毅为大将,对齐国进行复仇。连破齐国七十余城,却留两座城池,五年围而不攻,最终被齐国收复了失陷的城池,并复国。

<子鱼论战>中宋与楚的战争,与上面燕攻齐的战争,都是失败的案例,有不同之处,也有相同之处,都值得我们思考。

简介和思考 #

两个战争:都是以弱战强。

​ 燕国攻齐国时,集六国之兵,并委任乐毅为上将军,所以前期能够接连取得胜利。

​ 而宋与楚交战时,宋有两次绝佳的机会可以重伤楚国:

  1. 楚人未既济(楚军没有完全渡过河)

  2. 济而未成列(渡过河但是没有摆开阵势)

    ​ 却因为宋公“君子不重伤,不禽二毛。古之为之军,不以阻隘也。寡人虽亡国之余,不鼓不成列。”。听起来是仁义道德,是君子,

    但是他没有明白战争的意义:为什么要有战争,肯定是双方发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,需要分出胜负。所以战争的目的就是证明我是正确的,是胜利者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我要招兵买马,训练将士,并告诉他们“服从命令”。而做这一切,都是为了能够在战场上赢得胜利。(毕竟,胜利者是可以不接受任何指责的)

    ​ 那么,仁义到底重要不重要?肯定重要,没有仁义道德,维持不了社会的稳定,所以在我们胜利之后,必须要施行仁政,目的也是为了感化敌人的人民,来避免发生动乱。

现在分析燕国攻齐国为什么后期失败?

教员曾经说过:“解放战争拖不得”。本身就是以小博大,所以要速战速决。燕国攻齐国一直不狠心攻下最后两城,直至局势发生逆转,燕军败退。

一点思考:

以小博大时:除了找准时机、选对将领外,还要:

  1. 找队友,合纵。
  2. 花钱。招募军队或者想办法占领市场。(参考头条2020春节购买«囧妈»版权,并免费播出)

当占据优势时,要乘胜追击,不能拖延(因为外部局势随时会发生变化)。

当赢得胜利时,要施行仁政,争取多数人民的利益。

内容 #

«子鱼论战»

楚人伐宋以救郑。宋公将战,大司马固谏曰:“天之弃商久矣,君将兴之,弗可赦也已。”弗听。

及楚人战于泓。宋人既成列,楚人未既济,司马曰:“彼众我寡,及其未既济也,请击之。”公曰:“不可。”既济而未成列,又以告。公曰:“未可。”既陈,而后击之,宋师败绩。公伤股,门官歼焉。

国人皆咎公。公曰:“君子不重伤,不禽二毛。古之为之军,不以阻隘也。寡人虽亡国之余,不鼓不成列。”

子鱼曰:“君未知战。勍敌之人,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;阻而鼓之,不亦可乎?犹有惧焉。且今之勍者,皆吾敌也,虽及胡耇,或则取之,何有于二毛?明耻,教战,求杀敌也。伤未及死,如何勿重?若爱重伤,则如勿伤,爱其二毛,则如服焉。三军以利用也,金鼓以其声气也。利而用之,阻隘可也;声盛致志,鼓儳可也。”

释义 #

商:指宋。因为宋是商的后代,商已经被周所灭。

最后一段译文:

​ 子鱼说:“主公不懂得作战,强大的敌人,在地形狭险处没有摆成阵势,是上天在帮助我们;加以拦截而攻击他们,也不是可以的吗?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吗?况且现在强大的国家,都是我们的敌人,即使碰到老人,能俘获就抓回来,管什么头发是否花白!训导士兵,说明失败是耻辱,教导士兵英勇作战,就是为了杀死敌人,敌人受伤而没有死,为什么不再次杀伤?如果爱惜伤员而不再加以伤害,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; 怜悯头发花白的人,还不如向他们投降。军队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出击,锣鼓用来振作士气。抓住有利时机出击,在险隘处阻击是可以的。鼓声大作鼓舞了士气,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。